舉幾個例子:
漢語里有個詞語叫“心不在焉”,其實這個詞語是一個句子,是個問句,是“心不在焉?”意思是你的心不在嗎?這種情況,生活里是不是太多了?人在,心不在,這個詞很好地詮釋了營魄相離的情形。有個朋友到滇池會展中心參加會議,停車時接了一個電話,打著電話鎖了車就離開了,沒有看車位編號。等他開完會要找車時才發(fā)現(xiàn)犯了多大的錯誤,這是一個能停幾萬輛車,好幾層的巨大的停車場,他花了幾個小時都沒能找到,最后是通過會展中心的監(jiān)控找到的。
很多人心里邊裝了太多的事,以致裝不下眼前之事了。要么活在過去,要么憂慮未來,要么如風波激蕩,要么心馳神往......
《莊子》描述過兩種狀態(tài),一種叫“坐馳”,一種叫“坐忘”。
《莊子》曰:“瞻彼闕者,虛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夫且不止,是之謂坐馳”,“坐馳”意思就是人在靜中坐,心在云霄外,典型的營魄相離。不能做到?jīng)_虛淵靜,心不在當下,心不能安者,即是“坐馳”。坐馳者,道將不舍,神乃不留?!肚f子》曰:“墮肢體,黜聰明,離形棄知,同于大通,是謂坐忘”。沖虛淵靜,營魄相抱,物我兩忘,虛室生白,即是“坐忘”,也即老子所說的營魄抱一,也即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所說的“形與神俱”。《莊子》曰:“執(zhí)道者德全,德全者形全,形全者神全,神全者,圣人之道也”。可見,營魄抱一,乃圣人之道。
營魄相離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多見,比如焦慮癥、抑郁癥的患者?;驗檫^去而悔恨懊惱,和自己過不去。昨天已經(jīng)過去了,我們還能改變嗎?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,如果我們總是活在昨天,不能讓過去真正的過去,我們還有什么未來呢?或為未發(fā)生的事情而過分的擔心焦慮,活在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、恐懼之中。還沒有發(fā)生的事,有可能發(fā)生、有可能不會發(fā)生的事情,我們能掌控嗎?與其將時間精力花在焦慮上,不如未雨綢繆,具其備以待其事更有建設(shè)性,行動是治愈焦慮的良藥。
同時,焦慮、抑郁、恐懼的情緒,會擾亂我們的心神,讓人類心神不明,故對現(xiàn)實“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”,也即前面所說的“心不在焉?”道家“無為”的其中一層含義就是不受欲望情緒干擾,保持眼明心亮,即莊子所說的“虛室生白,吉祥止止”,神當其位,以照見當下。人的神識受欲望和情緒影響和支配時,總是昏招百出,事后又懊悔不已。
另一方面,情緒對人的身體健康的影響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,這方面,不論是傳統(tǒng)中醫(yī)的認識,還是當下身心疾病領(lǐng)域的研究都已經(jīng)得到證實。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表明,抑郁癥患者,除了情緒低落、興趣缺乏、思維遲緩這幾大核心癥狀外,很多患者會伴有疲勞乏力、失眠、慢性疼痛、月經(jīng)紊亂、性欲減退、胃腸道功能紊亂等軀體癥狀。且很多患者是以軀體癥狀為主訴就診診斷出抑郁癥的。如在消化科,會有很多胃腸功能紊亂的就診患者,反復就醫(yī),做了胃鏡、腸鏡等消化科的所有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沒有什么器質(zhì)性疾病,但患者就是說不舒服,如功能性消化不良、功能性便秘、腸易激綜合征等患者,伴發(fā)抑郁癥的比例非常高。神經(jīng)內(nèi)科一些頭疼、頭暈、失眠為主訴的患者,排除器質(zhì)性疾病,抑郁焦慮的比例很高。心內(nèi)科一些心慌、胸悶、心悸、失眠為主訴的患者,排除器質(zhì)性疾病,抑郁焦慮的比例很高;男科,以陽痿不舉等為主訴的患者,排除器質(zhì)性疾病,抑郁焦慮的占比很高。幾乎所有科室都能碰到抑郁焦慮情緒的患者,這充分說明,情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,五花八門的軀體癥狀,不過是情緒對身體不良影響的結(jié)果及外在體現(xiàn)而已,是營魄相離的結(jié)果而已。這些抑郁焦慮患者的軀體癥狀都有一個共同的病理基礎(chǔ):植物神經(jīng)功能紊亂。
人類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分為運動神經(jīng)和植物神經(jīng),運動神經(jīng)支配我們的四肢、下頜、眼球等,可以被人的意志所支配,從而完成特定的任務(wù),如喝水、運動等。植物神經(jīng)主要支配的是內(nèi)臟的活動,如我們的呼吸、消化、腺體分泌、內(nèi)臟蠕動等,它不能被人的意志支配。長期的精神緊張,或是抑郁、焦慮情緒會導致植物神經(jīng)功能紊亂,從而出現(xiàn)我們之前所說的各種軀體癥狀。
抑郁焦慮,在中醫(yī)里叫情志病,中醫(yī)病因歸之于七情內(nèi)傷。情緒對身體的不利影響,中國古人幾千年前就已經(jīng)有了系統(tǒng)、深入的認識,并給出了解決方案。
七情是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情志活動,若情志異常強烈或持久,偏激過剩,就會影響全身氣血津液運行、影響臟腑功能狀態(tài),從而導致疾病的發(fā)生。關(guān)于內(nèi)傷七情,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有系統(tǒng)的認識和描述?!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?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......肝在志為怒,心在志為喜,脾在志為思,肺在志為憂,腎在志為恐?!薄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?宣明五氣》曰:“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是謂五臟所藏?!薄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?本神》曰:“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......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修”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?氣血形志》曰:“形樂志苦,病生于脈,治之以針灸;形樂志樂,病生于肉,治之以針石;形苦志樂,病生于筋,治之以熨引;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治之以百藥,形數(shù)驚恐,經(jīng)絡(luò)不通,病生于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。是謂五形志也?!?/span>
如何做呢?《淮南子》曰:“治身,太上養(yǎng)神,其次養(yǎng)形。神清志平,百節(jié)皆寧,養(yǎng)性之本也;肥肌膚,充腸腹,供嗜欲,養(yǎng)生之末也?!薄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?上古天真論》曰:“恬憺虛無,精神內(nèi)守,真氣從之,病安從來.....是以志閑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,氣從以順,各從其欲,皆得所愿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樂其俗......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,故合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”。方法就是老子給出的“營魄抱一”,就是岐伯給出的方案:恬憺虛無,精神內(nèi)守,志閑少欲,心安不懼,形勞不倦,故能德全不危,盡終天年。
摶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
老子曰: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”老子認為,修煉身心,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嬰兒、赤子一般,營魄抱一,氣從以順,精神健旺,身心柔軟。我們成年呢,在得失榮辱、喜怒哀樂中翻滾,心神是不安的,氣息是混亂的,肌肉是緊張的。長此以往,人又如何能不生病呢?
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
少私寡欲,喜怒哀樂生死得失榮辱不入于心。《管子》曰:“虛其欲,神將入舍;掃除不潔,神乃留處”。滌除玄覽,就是管子所說的“掃除不潔”?!肚f子》曰:“瞻彼闕者,虛室生白,吉祥止止......夫徇耳目內(nèi)通而外于心知,鬼神將來舍,而況人乎?”滌除玄覽而無疵的標準,就是莊子所謂的“心齋”的狀態(tài),就是老子所謂的“無為”的狀態(tài)。
愛民治國,能無為乎?
關(guān)于“無為”解讀,見第二章。“無為”:無私、無己、不爭,真理在前,自己靠后?!盁o為”,既是修身之要,又是認識大道及萬物之要,亦是圣王治國之道。
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
天門,即人的五官感官。天門開,嗜欲入。老子曰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(fā)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?!薄肚f子》曰:“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亂目,使目不明;二曰五聲亂耳,使耳不聰;三曰無臭熏鼻,困惾中顙;四曰五味噣口,使口厲爽;六曰趣舍滑心,使性飛揚?!薄肚f子》曰:“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”。故而見色而不自見,聞聲而不自聞。見色不見道,聞聲不聞道,離道愈遠矣!
老子曰:“塞其兌,閉其門,終身不勤;開其兌,濟其事,終身不救”。“為雌”,即精神內(nèi)守,心安神明。即與物接而內(nèi)心不受影響,情緒不會波動,嗜欲沒有發(fā)動。“塞其兌,閉其門”,是為雌的方法手段,正因為絕大多數(shù)人不能做到與物接而內(nèi)心不受影響,老子提供的方案即是“塞其兌,閉其門”。
《淮南子》曰:“圣人心平志易,精神內(nèi)守,物莫足以惑之?!?/span>
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
“知”乃“私智”也。私智多則離道遠。作為統(tǒng)治者的圣王,必須明白四達,但又不能用私智。《素書》曰:“才足以鑒古,明足以照下”,“明白四達”才能鑒古照下,才能不被小肖蒙蔽。但人又很容易陷入另一個坑,就是自以為是,剛愎自用,從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建議,即使這些意見建議是對的。但任何人都是有局限性的,我們的時間、精力、見識、智能都是有限的。任用自己的一己私智,可能不切實際,從而招致失敗?!豆茏印吩唬骸懊髦鞑挥闷渲牵问ト酥?;不用其力,而任眾人之力。故以圣人之智思慮者,無不知也。以眾人之力起事者,無不成也。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,則身逸而福多。亂主獨用其智,而不任圣人之智;獨用其力,而不任眾人之力,是以身勞而禍多”。“無知”是不用“私智”,不自以為是、剛愎自用、恃才傲物,不與下屬爭知爭能,因圣人之智、因眾人智者以成就功業(yè)。這就是: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,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,以天下之力起則無不成。所聽、所視、所聞、所為力求合于情、合于理、合于道。所以,圣王既要做到“明白四達”,又要做到“無知”,二者相輔相成。
生之、<strong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w